在閱讀這兩篇討論中國翻譯發展的文章時,Even-Zohar所提出的「多元系統」的這個詞彙直不斷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國翻譯發展的三大階段:佛經翻譯、耶穌會士翻譯、以及清末西學傳播翻譯,在各階段的翻譯活動中,有許多發展都可以和多元系統理論結合。Even-Zohar在多元系統理論中曾經提出,一個翻譯文學系統要進入一個社會中成為主要系統的條件有三:1. 當某文學系統尚處於未成熟時期,需要借助於外來文學系統的較為成熟的典範。2. 當文學處於邊緣化的位置,而引進的翻譯文學為該社會中所缺乏者3. 當社會面臨關鍵的轉捩點,而故有的文學系統不足為用,造成系統「真空」狀態時。在明末耶穌會士翻譯活動盛行以及清末西學傳播時期,我認為所引進的一些西方知識系統,正好是當是社會中所較為缺乏者。在選材方面,的確反映出當時社會對於西方知識的需求。然而,多元系統理論無法反映的是,當時中國以傳統士大夫階層為主導的知識系統和文學體系並不處於衰弱或邊緣化的狀態。反之,翻譯活動以及所翻譯的知識體系反而被視為一種協助鞏固原有主流文化的助力。我覺得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因為在當時,西學的傳播途經就是透過翻譯。然而這些蓬勃的翻譯活動,即便表面上的用意在於引進西學,但實質上卻是希望藉此振興原有的文化及思維。這種民族中心的(ethnocentric)的視角是我在上課討論前不曾想過的。這也讓我聯想到,上課與老師所討論到「為甚麼一定要拿西方的理論比附在中國傳統的理論中」的這個問題。我想,這種比附或許也是基於這種民族中心的思考模式,認為別的文化所有的產物,我們的文化也應該有。而這種只求「文化對等」的思考模式,對於發展出自身文化中特有的其實反而有所侷限。這堂課的兩篇文章雖然看似簡單,但卻打破我一直以來不疑有他的「文化對等」迷思。
1 意見:
在閱讀這兩篇討論中國翻譯發展的文章時,Even-Zohar所提出的「多元系統」的這個詞彙直不斷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國翻譯發展的三大階段:佛經翻譯、耶穌會士翻譯、以及清末西學傳播翻譯,在各階段的翻譯活動中,有許多發展都可以和多元系統理論結合。Even-Zohar在多元系統理論中曾經提出,一個翻譯文學系統要進入一個社會中成為主要系統的條件有三:
1. 當某文學系統尚處於未成熟時期,需要借助於外來文學系統的較為成熟的典範。
2. 當文學處於邊緣化的位置,而引進的翻譯文學為該社會中所缺乏者
3. 當社會面臨關鍵的轉捩點,而故有的文學系統不足為用,造成系統「真空」狀態時。
在明末耶穌會士翻譯活動盛行以及清末西學傳播時期,我認為所引進的一些西方知識系統,正好是當是社會中所較為缺乏者。在選材方面,的確反映出當時社會對於西方知識的需求。然而,多元系統理論無法反映的是,當時中國以傳統士大夫階層為主導的知識系統和文學體系並不處於衰弱或邊緣化的狀態。反之,翻譯活動以及所翻譯的知識體系反而被視為一種協助鞏固原有主流文化的助力。我覺得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因為在當時,西學的傳播途經就是透過翻譯。然而這些蓬勃的翻譯活動,即便表面上的用意在於引進西學,但實質上卻是希望藉此振興原有的文化及思維。這種民族中心的(ethnocentric)的視角是我在上課討論前不曾想過的。這也讓我聯想到,上課與老師所討論到「為甚麼一定要拿西方的理論比附在中國傳統的理論中」的這個問題。我想,這種比附或許也是基於這種民族中心的思考模式,認為別的文化所有的產物,我們的文化也應該有。而這種只求「文化對等」的思考模式,對於發展出自身文化中特有的其實反而有所侷限。這堂課的兩篇文章雖然看似簡單,但卻打破我一直以來不疑有他的「文化對等」迷思。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