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2 Mar 2- Cinema and Translation

#2 Introduction to Cinema Reading:【認識電影】第1, 2章。焦雄屏等譯,遠流出版社,2005年。(Understanding Movies by Louis D. Giannetti)

2 意見:

charlotte wu 提到...

本週我們要討論的電影是The Battleship Potemkin。電影一開始引述了列寧的一段話。也許是從小受到歷史課本的影響,總覺得列寧和俄國共產黨似乎代表了所謂「非正義」的一邊。因此,剛看到列寧那段被引述的話時,總有一種突兀的感覺。因為從小到大,似乎只有「賢人」或是「智者」說過的話才能被引用。想到這裡,覺得很有趣。因為不同意識型態的影響,我們心中可能認定為非正義的人物,卻可能是他人的民族英雄。我注意到的第二個問題,是整部電影的時間軸。在看電影時,始終覺得很難理解電影的時間軸進行至何處。反覆重複、跳躍的畫面不但沒有加快電影的節奏,反而形成一種延宕的時間感。上網查了之後,才知道原來這部電影算是蒙太奇的始祖。導演Eisenstein運用重組分割鏡頭來表現以及創造出鏡頭與鏡頭之間的意義。
我想,從這裡我們就可以把電影看成一個文本。蒙太奇手法雖然可以創造出鏡頭之間的新意義,但卻不代表觀眾能夠毫無限制地解讀出無限的意義。如同Umberto Eco 在The limit of interpretation 一書中提到的:‘any act of interpretation is a dialectic between openness and form, initiative on the part of the interpreter and contextual pressure’(p.21)。觀影者自身的背景(e.g.我從小默默被灌輸「共產黨」=非正義),電影的形式(e.g.電影視角與鏡頭的關係)都會形成一種新的脈絡,限制觀影者在詮釋時的可能性。
這次觀影經驗讓一直以來常看好萊塢電影(&偶爾看看法國電影)的我體會了一種完全不同的電影節奏。這也許可以算是我這個對電影藝術認識不深的初學者的小小啟蒙吧。

匿名 提到...

Betty:

時隔多年看黑白片,感覺很新鮮很有趣,不晦言受到馬克思思想的影響,我看此片不免有一個印象,即電影作為一個媒體,逃不出「政治」,現在看來這是一部被視使用蒙太奇技巧的先鋒作品但其意識形態是十分強烈的,當然在早年新媒體的出現,受到贊助者的影響,在選材上一定要符合當政者的意識形態吧,就像現在看二戰時的影片一樣,是「黑白分明」的。但電影以及其他媒體的意義詮釋上會受時間及空間的影響而改變,就像是符號一樣,今早的BBC新聞報導在談中東民眾對於原來要拆除的Saddam Hussain 的giant crossed-swords,有了不同的意見。因為政權變動之後原來的雕像有了新的符徵,同樣的符旨有了新的意義。
電影的世界包含了人類的歷史,形成的意義的累積和不斷創新,使得人人都想擁有創作意義的力量,資本主義當道的好來塢當然是一種權力的場域,好來塢每年都出現一些挖苦自己的作品,使我們樂在其中。
題外話,戰艦大家大都沒有機會上去過吧,很自豪地我吹噓一下好了,我曾參觀過巡洋鑑,對台灣來說,戰鑑真的大多時候只是觀光船而已了,我去時船上的弟兄還烤餅乾給我們吃呢!
認識電影第一二章提到frames,我覺得很有意思,它有實體及抽象的意義,Movies deliver meanings or (unmeaning?) through the frames. 使我們分不清真實神迷其中,Since our reality is constructed, how can we tell apart the reality in the movies?
I thinks it's the part fascinates u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