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4 Mar 16 - Cinema and Translation

#4 Cinema and the dream of universal language Reading:【認識電影】第6-8章

1 意見:

charlotte wu 提到...

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好不好看?這是我們在看許多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時常會談論的問題。多數的人(包含我在內)往往會說,原著比較好看,因為電影的畫面剝奪了閱讀文學作品時那種建構想像的歷程。我一直認為文學一定優於電影。因為文字的張力可以引發各種不同的想像。但我從未想過,電影敘事亦有其難度。而本週我們所讀的Narration and narrativity in film and fiction正好解答了我長久以來的疑問。本來,我一直認為文學的敘事性應該強於電影的敘事性,因為我以為電影的畫面影響的多半只是視角的差異,而敘事仍須取決於文字(劇本)。有趣的事,在文章中卻提到printed fiction的敘事導向visualization。相反的,電影的敘事則是著重於類別和抽象敘事。我想,也許以往我從未真正考慮過電影和文學文本的敘事差異,才會全以文字觀點來看電影敘事。
其次,我覺得這篇文章也詳細地說明了narration, narrative, story之間的差異。這篇文章中我比較有興趣的是Jakobson所提的literariness和Barthes提出的writing degree zero。我對writing degree zero不太熟悉。只略知這個理論強調讓語言來陳述(而非僅僅把語言作為陳述的工具),但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如何運用writing degree zero的概念 turn narrativity into narration itself (p.65),這個部份我不太了解。希望課堂上可以和大家討論。
關於本週看的bend it like Beckman,我覺得當中有許多有趣的議題: 像是所謂的being a proper woman, 或是女主角在量身作衣服時裁縫說的 turn that into juicy juicy mango等等。這部片子將少數族裔和女性這兩個弱勢族群結合在一起,我想,對家庭觀念比較重的亞洲觀眾來說,也許都多少能體會整個家庭之間的張力結構為何會如此。但對歐美觀眾來說,我想這部片子也提供滿多的文化衝擊吧!我很想知道歐美文化中成長的觀影者對這部片子有甚麼樣的想法。

張貼留言